認識膽結石! 症狀、成因、預防方式報你知!
膽結石是什麼?成因為何?
膽結石是現今社會常耳聞的文明病之一,那它究竟是什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膽囊是一個附屬於肝外膽管的囊狀物,可儲存肝臟所製造分泌的膽汁,並依飲食狀況,食物的種類做適當的分泌,以調節腸道酸鹼值,活化消化酵素,達到輔助消化吸收功能,尤其對高油膩性食物的消化,膽囊充分提供儲存的膽汁,更可發揮幫助消化的功能。那麼膽結石顧名思義即為膽囊產生結石,當我們吃下含有油脂的食物時,膽囊會產出膽汁,膽汁中的果膽固醇、膽汁、鹽及卵磷脂三者濃度配合得當,則呈現漿狀或液狀,但如果膽固醇濃度過高、膽汁鹽濃度過低,則有膽固醇之結晶形成,因此膽囊內結石就形成了,顆粒小且碎就是「膽沙」,大至一個完整的顆粒,就稱為「膽結石」,又分為色素性結石及膽固醇結石還有兩者的混合體。
色素性膽結石的形成與非溶解性高濃度的膽紅素,膽鹽減少,膽道感染,膽囊弛張,原發性肝病,溶血性疾病及高齡化皆有相當的密切關係。
至於膽固醇結石,其形成的原因和膽汁內的膽鹽,卵磷脂,膽脂質濃度低下,相對性膽固醇於膽汁中呈現超飽和以致沈澱析出結晶而形成膽固醇結石。
膽結石症狀有哪些?什麼族群容易患病?
膽結石症狀根據衛福部屏東醫院的指出有下列7項:
1. 進食油炸或脂肪性食物後上腹絞痛。
2. 疼痛較侷限於右腹脹痛,有時會反射至右肩膀或肩胛處。
3. 噁心、嘔吐、心灼熱感。
4. 發燒、寒顫、盜汗。
5. 黃疸、茶色尿、皮膚搔癢。
6. 腹部脹氣。
7. 灰色便、脂肪瀉。
而較容易換上膽結石的族群則是:
1. 女性
2. 肥胖
3. 多產的
4. 年過40歲
5. 白種人
6. 體重快速下降或長期減肥
7.膽結石家族病史者。
膽結石如何治療?平時飲食習慣上該注意什麼?
衛福部台中醫院指出只有20%的膽結石患者會有症狀產生,大部分的人一生皆不會有症狀與其和平共處。倘若真的不幸有嚴重症狀抑或是併發症,一般會有兩種療法處理。
- 膽囊切除術:有症狀的膽結石最主要的處理方式為膽囊切除手術,能最有效預防膽結石再復發及併發症發生,92%的病人手術後,其膽道疼痛的症狀會完全消失。
- 膽結石溶解治療:膽結石溶解藥物會考慮用於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或有可能會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但不適合手術者,另外,也可利用體外震波碎石術,將結石震碎,再配合藥物使用。但是這些結石溶解的方式都有可能再復發。
膽結石患者平時飲食以及生活習慣上建議注意以下幾點,以避免併發症或是相關症狀惡化:
- 飲食宜清淡,特別注意脂肪的攝取,每日脂肪攝取需少於30~50公克,採低油飲食。
- 多補充水分,少喝飲料
- 飲食烹調應避免油炸、油煎方式,採涼拌、清燉、清蒸、水煮方式。
- 勿暴飲暴食
- 減少產氣性食物(乾豆、馬鈴薯、洋蔥)刺激性食物(洋蔥、辣椒、芥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