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知多少:預防、症狀全解析
麻疹知多少:預防、症狀全解析
麻疹,一個聽起來遙遠但仍然潛伏於世界各地的疾病,或許早已被許多人忽視。這種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傳染性疾病,不僅可以輕易通過空氣傳播,還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如肺炎和腦炎。雖然隨著疫苗的普及,麻疹在許多地區一度被認為是「過去式」,但近年來,由於疫苗接種率下降和錯誤資訊的傳播,它又重新成為全球公共健康的隱憂。這提醒我們,對於傳染病的威脅,從來不能掉以輕心。
麻疹的傳播與症狀
1. 麻疹的傳播方式
麻疹是一種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傳染性疾病,其傳播方式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空氣飛沫傳播: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病毒會隨著飛沫散布在空氣中,周圍的人吸入後即有可能被感染。
直接接觸:接觸到感染者的鼻涕、唾液或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門把)後,若觸碰口鼻或眼睛,病毒可進入體內。
傳染性極強:麻疹病毒可以在空氣中懸浮數小時,未接種疫苗的人與患者接觸後的感染率高達90%。
潛伏期:麻疹病毒的潛伏期通常為7到18天,期間患者雖無症狀,但已具有傳染性,尤其在發疹前的4天和發疹後的4天內傳染性最強。
2. 麻疹的主要症狀
麻疹的症狀分為幾個階段,通常有以下特徵:
(1) 初期症狀
在潛伏期結束後,麻疹的早期症狀類似感冒,包括:
發燒:體溫可達39°C或更高,通常是首發症狀。
咳嗽:乾咳為主,可能伴隨喉嚨痛。
流鼻涕:鼻腔分泌物增多,類似鼻炎症狀。
結膜炎:眼睛紅腫、畏光、流淚,常被誤認為眼部感染。
(2) 特徵性症狀
柯氏斑(Koplik spots)
這是麻疹的早期特徵性症狀,出現在發疹前2至3天。
表現為口腔內頰黏膜上的小白點,周圍有紅暈,形似「小鹽粒」。
皮疹
麻疹的標誌性症狀,通常在發燒後3至5天出現。
初期皮疹從耳後、髮際開始,逐漸擴散到面部、軀幹和四肢。皮疹為紅色斑丘疹,可融合成片。
在皮疹開始出現後,體溫往往進一步升高。
(3) 其他症狀
嚴重者可能出現腹瀉、耳部感染或喉嚨腫痛。
部分患者(特別是嬰幼兒和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快速發展為肺炎或腦炎等併發症。
如何預防麻疹?
1. 接種疫苗: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麻疹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關鍵,全球範圍內的疫苗接種已經大幅降低了麻疹的發病率。
MMR疫苗:
MMR疫苗是麻疹、腮腺炎與德國麻疹的混合疫苗,可同時預防三種疾病。
2. 提高群體免疫力
群體免疫是阻止麻疹大規模傳播的重要屏障。當社區疫苗接種率達到95%以上時,病毒的傳播將大幅減少,甚至無法生存。
3. 減少接觸感染者
在疫情爆發期間,避免接觸感染者是降低感染風險的重要措施:
- 避免人群聚集:特別是在學校、醫院等高風險場所,應減少不必要的外出。
- 保持空氣流通:麻疹病毒能在空氣中懸浮數小時,良好的通風可以降低感染風險。
- 隔離措施:
- 若家中有感染者,應將患者隔離至少4天(從皮疹出現後算起)。
- 同時需進行物品清潔與消毒,以防間接傳播。
4. 了解並應用防護常識
- 良好的衛生習慣:
- 勤洗手,特別是在觸碰口鼻或眼睛之前。
- 避免與感染者共用毛巾、餐具等個人物品。
- 關注旅遊警示:
- 如果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務必提前接種疫苗。
- 回國後出現症狀,應及早就醫並告知旅遊史。
麻疹看似是一種可控的疾病,但它的高度傳染性和潛在的嚴重併發症提醒我們,預防工作必須持之以恆。隨著疫苗的普及,麻疹的全球病例數量顯著減少,但近年來疫苗接種率的下降,讓我們再次面臨疫情捲土重來的風險。
每個人都有責任了解麻疹的危害,並採取正確的行動來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接種疫苗不僅是保護個人健康的最佳方式,也是維持社區安全和全球公共健康的關鍵。
透過科學的力量與正確的資訊,我們能共同抵禦傳染病的威脅。讓我們攜手努力,確保未來的世代能遠離麻疹的困擾,擁有一個更健康、更安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