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是老化的必然嗎?破解迷思,讓肌肉陪你到老!
肌少症是老化的必然嗎?破解迷思,讓肌肉陪你到老!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發現自己的肌肉力量與體能大不如前,站起來變得吃力、走路速度變慢,甚至容易跌倒。這些現象可能並不只是「正常老化」,而是**肌少症**的警訊。
肌少症指的是隨著年齡增長,肌肉質量與力量逐漸流失的狀況,若不加以預防與改善,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甚至增加跌倒、骨折和失能的風險。然而,許多人誤以為肌少症是老化的必然結果,事實上,透過正確的飲食與運動,我們可以有效延緩甚至逆轉這一過程。
肌少症的成因與高風險族群
1. 肌少症的主要成因
✅ 年齡增長:40歲後肌肉量逐漸減少,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
✅ 缺乏運動:長期久坐、不做肌力訓練,會加速肌肉流失。
✅ 營養不足:蛋白質、維生素D與熱量攝取不足,影響肌肉合成。
✅ 慢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病等可能導致肌肉萎縮。
✅ 荷爾蒙變化:睪固酮、生長激素下降,影響肌肉維持。
✅ 藥物影響:類固醇、某些抗癌藥物可能促進肌肉分解。
2. 高風險族群
⚠ 50歲以上中老年人:自然老化導致肌肉量減少。
⚠ 缺乏運動者:久坐、不做肌力訓練者風險較高。
⚠ 營養不良者:低蛋白飲食、食慾不佳或牙口問題影響營養攝取。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病等可能加速肌肉流失。
⚠ 曾跌倒或行動不穩者:肌少症會增加跌倒與骨折風險。
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有肌少症?
1. 簡單居家自測法
✅ 握力測試:使用握力計測量握力,男性低於 26 公斤、女性低於 18 公斤 可能是肌少症的警訊。
✅ 步行速度測試:在正常步速下,步行 6 公尺,如果超過 5 秒,可能表示肌力不足。
✅ 站立測試:「五次椅子起立測試」,雙手交叉放胸前,5 次站起坐下 若超過 12 秒,可能有肌少症風險。
✅ 小腿圍測量:量小腿最粗部位的圍度,男性 小於34公分、女性 小於33公分 可能代表肌肉量不足。
2. 醫療專業檢測
🏥 肌肉質量測量:
- DXA(雙能量X光吸收儀):精準測量肌肉、脂肪與骨密度。
- BIA(生物電阻分析):透過電流測量身體組成,評估肌肉量。
🏥 功能測試:
- 握力計測試:確認肌力是否減弱。
- 步行與平衡測試:評估行動能力,確認是否有跌倒風險。
3. 肌少症診斷標準(EWGSOP)
根據歐洲肌少症工作小組(EWGSOP)標準,若符合以下 3 項中的 2 項,就可能有肌少症:
1️⃣ 肌力減弱(握力測試結果低於標準)。
2️⃣ 行動能力下降(步行速度變慢、椅子起立測試結果不佳)。
3️⃣ 肌肉質量減少(透過 DXA 或 BIA 測量)。
預防與改善肌少症的方法
1. 規律運動,強化肌肉 💪
✅ 肌力訓練(每週2~3次)
- 深蹲、弓步、伏地挺身、彈力帶訓練等,有助於增強肌力。
- 使用啞鈴、阻力機器,提升肌肉質量。
✅ 耐力運動(每週3~5次)
- 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可改善心肺功能並維持肌耐力。
✅ 平衡與柔軟度訓練
- 太極、瑜伽、核心訓練,提升身體穩定度,減少跌倒風險。
2. 均衡飲食,補充關鍵營養 🍽
✅ 足夠蛋白質(每公斤體重約1.2~1.5克蛋白質)
- 推薦食物:魚、雞肉、蛋、豆腐、牛奶、堅果。
✅ 補充維生素D與鈣
- 曬太陽幫助合成維生素D,或補充深海魚、蛋黃、乳製品。
- 牛奶、起司、小魚乾富含鈣,有助於肌肉與骨骼健康。
✅ 均衡攝取健康脂肪與抗氧化食物
- 堅果、橄欖油、綠色蔬菜,減少肌肉發炎與流失。
肌少症雖然與老化有關,但它並不是無法避免的命運!只要從現在開始培養運動習慣、均衡飲食、維持健康生活方式,就能有效預防與改善肌肉流失,保持行動力與獨立生活能力。
無論你是中年族群想提前預防,或是已經開始感受到肌力下降,現在行動都不嫌晚!規律運動、補充足夠營養、避免久坐,讓肌肉陪伴你健康到老,享受充滿活力的每一天!💪😊🌟